公告.消息 : 淺談鸚鵡波納病毒症    ( 2024/8/19 17:04:09 )

一、歷史背景​
鸚鵡波納病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8年,科學家首次在患有擴張性前胃疾病的鸚鵡中鑑定出這種病毒。禽波納病毒(avian Borna virus,ABV)被鑑定為引起致命性的鸚鵡神經疾病-腺胃擴張症病原體的致病因子,其可在細胞核內複製增殖,具有囊膜包被。
鸚鵡波納病毒(parrotbornavirus,PaBV)目前發現已有8個基因型,均能感染鸚鵡引起pdd,且發現病毒感染力範圍更廣,病理變化更為複雜;隨後,在水禽和鳴禽中也發現該病毒。目前關於鸚鵡波納病毒的研究逐漸增多,‌包括對其基因組的分析、‌診斷方法的建立以及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。‌到目前為止,已從超過80種鳥類及50種鸚鵡被檢測到8種不同基因型ABV。
二、致病性與感染途徑
禽波納病毒是非分節單股負鏈RNA病毒,基因組全長8.9 kb,病毒粒子呈球形,其在細胞核內複製增殖,基因組編碼6種蛋白:核蛋白(N)、磷蛋白(P)、與磷蛋白重疊的小蛋白(X)、基質蛋白(M)、包膜蛋白(G)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(L)。
傳播途徑主要是直接接觸,包括個體間的接觸,諸如糞便或病毒污染物體的接觸。此外,PaBV也可能通過飛沫或其他物料吸入來傳播。也可能垂直傳染,通過卵從受感染母鳥傳染給子代。目前已經證實ABV能影響鸚鵡、雀形目、水禽及猛禽等,雌雄性別受到的影響並無差異,並且所有年齡段的鳥都會受到影響。本病致死率很高,常導致包括瀕危物種在內的大量圈養鳥類的死亡,對鳥類養殖業造成極大威脅。
三、臨床症狀
病毒感染侵入消化道神經系統導致胃腸功能紊亂,出現腹瀉症狀因不能正常消化食物,故在糞便中出現未消化的飼料,有時甚至出現血便。患病鸚鵡因嘔吐和胃腸功能紊亂而慢慢消瘦衰竭,最終也常因飢餓或繼發細菌感染而死亡。PaBV 感染容易出現神經損傷,產生禽神經節神經炎及心肌病變。簡列症狀如下:
(一)消化系統症狀:
1.前胃擴張:由於病毒侵犯了控制胃肌肉收縮的神經,導致前胃擴大,食物不能正常通過消化道,造成食物滯留在前胃中。
2.體重減輕:鸚鵡可能具有正常或增加的食慾,但由於食物消化不良,體重可能會下降。
3. 糞便異常:受感染的鸚鵡常因食物未完全消化和吸收,糞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食物顆粒,有時甚至出現便血。
4.嘔吐和腹瀉:鸚鵡可能會出現嚴重嘔吐,食慾下降,嚴重甚至腹瀉。患病鸚鵡因嘔吐和胃腸功能紊亂而漸消瘦衰竭,慢性致死。最終也常因飢餓或繼發細菌感染而死亡。
(二)神經系統症狀:
1.行為異常:感染的鸚鵡可能會出現行為上的改變,例如精神沈鬱、羽毛鬆亂、攻擊行為、抑鬱、呻吟、興奮不安、也有可能有自拔羽毛或自殘等行為。
2.運動力異常:鸚鵡可能會嚴重腦膜炎、平衡感失調、肢體搖晃、異常頭部運動、無法行走或飛行,重者甚至出現癱瘓無力,無法正常站立。
3.視力異常:鸚鵡可能出現視力問題,包括視力下降或完全失明。
四、診斷與治療
獸醫師常依據病史、臨床症狀及X光放射攝影等加以判斷。而使用分子診斷方式,檢測鳥尿液、糞便、血液、及羽毛上的病毒,是目前最直接準確的診斷方式。但由於PaBV病毒是RNA病毒,因此應注意採樣運輸過程需冰溫保存,才能免除RNA降解之虞。配合先進靈敏的RT-qPCR分子檢測,可以得到較高信賴的檢驗結果。
此症目前無抗病毒治療方法良好的藥物療效,只能對症輔助療法。而支持治療在部分病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。
五、預防及控制
購入鳥隻務必嚴格實施隔離檢疫,應避免不明鳥類的糞便接觸與注意飼養環境清潔消毒。被診斷出患有PaBV後,應配合獸醫師的治療方案,諸如使用藥物和膳食治療來控制症狀。此外,飼主另可通過病毒的檢測,及時發現和隔離病鳥,從而有效控制PaBV疫情的蔓延。

   
友善列印
鳥類DNA鑑定管理系統
登入